​幽州在什么地方,为何在古代,这块地域总能成为叛军的根据地?

2025-08-29 11:29 来源:网络 点击:

幽州在什么地方,为何在古代,这块地域总能成为叛军的根据地?

它地理位置很重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不止一个叛军,都和幽州有关系,并且这些叛军都在历史上留了名。

最著名的就是东汉末年孙坚、曾扰,公孙瓒等人了。

公孙瓒的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吧,毕竟他也是二十余万铁骑,很好很强势,后来叛变刘备也让刘备痛心不已。

而刘秀则是从幽州出发建立东汉王朝,这也是刘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成为东汉皇帝后,就势御史大夫邓晨也从幽州出发对刘秀进行大肆的抨击。

所以关于幽州的问题就来,关于这些叛军又多次从幽州出发,那么幽州又在什么地方?

幽州的地理位置。

幽州这个名字出现在西周时期,而且在山西、河北作为周天子的辖地。

直到秦朝时期,因为秦朝统一六国,对地理位置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幽州所在地区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大的块区。

其中幽州就处于东北部地区,北京、辽宁、河北北部和天津地区,全境主要就是渤海和河北地区;北部就是辽东和松花江流域,而南部则是晋南。

而河北地区北面的山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据有关记载得知在周朝时期就有众多的夷狄民族栖息于此。

据西汉和东晋马熊记载,夷狄是四夷之中居住最北部的地区,包括有鲜卑、乌桓以及契丹等部落。

因为汉朝时期对这些夷狄民族进行过多次征讨,还有古人类化石的出土,由此可推断出这些北方民族可能就是和这些古人类化石的出土地相关。

由于其先祖可能正是这里的夷狄民族,所以说这片土地上的北方民族都是这里的夷狄子孙。

当年夏禹治水就是从幽州开始的,而北方也有不少关隘镇守皇家百姓和士兵,都是为了保护百姓安居乐业。

而且这片土地非常富庶,还有易守难攻的城池,以及开阔平坦的战场,对于战争来说是一片沃土。

当国家局势安定时,就可以在土地上开展农耕以及放牧。

但是一旦碰到战乱娶势,就能成为军队打仗的战场,可以说这片土地就是一个历史舞台,见证了所有历史变迁一样。

所以说这片土地上存在着一种野心和冒险的基因,或者是因为这片土地上古人类基因遗传所造成。

可能就是因为这块地理位置特殊,附近有不少少数民族,或者是因为这里见证过韩信渡河、曹操平袁绍等,所以这片土地见证了不少军事战争。

王莽妄想篡汉。

由于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历史变迁,有太多的野心,所以很多人在此盘桓,最终在此落幕。

我国春秋时期该地就曾经属于燕国,有都城域内鹤城所在,被称作幽燕,到后来又被称为“冀州”。

直到战国时期演变为“幽州”,而西汉时期叫做“冀州”,到东汉时期被称为“幽州”。

而在三国时期又改为“幽州”,从此一直沿用至今,不同的名字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见证了不同的人物历史。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公元前2年,王莽掌权后就篡位自立,建立新朝,史称“王莽篡汉”。

当时王莽篡位的时候已经近70岁的高龄,又是登基之初百姓都非常拥护他,而且反对声也一样很小。

当时王莽以“敬天法祖”的口号,想要让百姓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宽厚仁慈、清正廉洁的人,但是这只是他的表象。

他想要继续巩固自己的皇权,就制定了很多法令和制度,不久,就掀起一场火焰冲天的大火,将财产以及家中财宝全部毁坏,还多次放火烧民田、烧良田,将百姓积蓄都烧光,而且还四处抓人的,将所有一切都毁掉了。

还强制要求人民进行改嫁,并且挖掉他们家的南墙,让别人家的牛羊进屋吃,他们家的粮食,这样一来,三五天就饿死了。

不仅如此还强制要求十二岁以上的儿童都要交行乞费,这一税种属于既往不咎,向往后的募捐纳税缴纳三分之一过一段时间才可免去赋税。

三五年后又修改法令,不仅要过七年才可免赋税,并且若不交罚罪容易连累父母兄弟,并且越发加强官吏监督控制催收力度。

不久,当时太皇太后去世了,于是王莽就废除了旧宗庙以及古制,因此当时百姓都对王莽怨声载道,都盼望早日结束王莽暴政。

而且王莽还任命当时刚刚八岁的悉虑就坐镇齐国,在齐国下令焚烧三百所太庙,要知道三百所太庙也是足以震动天下的行为。

这么多年的经营引起百姓的不满以及反抗,在公元前6年,就爆发七等车的大起义,这场起义让王莽大惊失色,但他还是采取镇压方式灭掉七等车起义。

但是经过王莽治国手段在公元前1年又爆发了一场空前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场起义声势浩大,一路横扫千军,最终攻下了雍城。

王莽派遣刘弘平定叛乱,但是刘弘派系慕容临没过多久又叛逃,多次起义骚乱,让各郡国割席断交,天下未曾一统,而随着战乱加重,为数不多的粮食全部烧光了。

彭宠就是当时由于担心自己更加囊中羞涩,他恐惧落到平凶下手的境地,更加恐怖的是连连传来消息称身边的人要杀他,所以他已经深陷危难之中。

于是他率领众人开始围攻雍城,直到公年的九月份攻破雍城,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各地都开始发动起义,其中起义军领袖中就有刘秀,这是刘秀第一次从这里起义。

而且此后新朝不断处于叛乱之中,而新朝建立已经12年,却无法稳定政权,还造成连年的自然灾害,所以更导致民众饥寒交迫。

直到公元9年的七月和八月之间就在京师发生大规模救济粮食事件,可见百姓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于是在十月份的时候发生地震,人心惶惶。

第三年,他就对社会底层进行征召民丁、征收田租以及穷苦农民征收粮食,这也将矛头一致拉到百姓头上,所以天灾轮番拖过来人祸,以至于导致五湖四海齐聚于此,凶蛮之徒全都齐集皇帝周边地区。

公元11年,他派遣陈豨戎俊带领大军前往河南征讨彭宠以及刘邦起义军,但是两人的实力很强,不久就翻身打了陈豨、戎俊两人,于是陈豨和戎俊学会了投奔起义军。

而且随着战乱越演越烈,各地掀起叛军,也提前预示着东汉王朝将要建立,当时东北边界尚未稳定的大规模叛军大多数出现在所谓郡国之间,它们都是胡人,且主要生活在东北边境地区,该地区由于其气候寒冷,非常冰雪干旱,不适合农耕生长,其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迁徙放牧为主。

幽州铁骑横扫百万敌军。

直到如今我国东北还是以畜牧为主,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这样的特征,加之岁月悠悠,也没有那些土著留下,但众多胡人却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占据了我国东北一方大地。

汉成帝元延七年,被匈奴单于呼阙血所侵略,导致汉廷不得不采取“和亲措施”,这项政策实施多年之久,却换不回边关稳定形势,当时中原地区纷纷支持采取不干涉政策,让匈奴所占领径直往南进入中原地区,而西南部地区则受到了羌人的侵害。

所以不得已才采取着边关防御手段,在这一政策下文帝初期地方状况还算不错,但是随着景帝继位后不同意这一政策,于是新更换镇守边关将领,但由于当时刘舍与金日磻等人为将帅,其中金日磻为祖父,也因此齐心所向,使得匈奴骑兵与异族构成强大会挡在门外。

这种情况一直到公元前97年中原地区北部才获得暂时稳定局面,但是在公元前89年匈奴拓跋部重新向内侵入,后来汉武帝时期终于开始联合羌族,以野猪沟为界线进行南下作战,最终将匈奴四十万大军一举歼灭,并且攻入十余万匈奴窝焉支国之境,最后包围致死匈奴十余万。

后来受匈奴灭亡影响,中原地区迎来逐鹿之势,各方逐鹿除去匈奴后,自然就要营生争得国土,自然也有地方割席断交,同时还有地方因匈奴势败,也恢复秩序归附于汉朝,相互之间形成合纵连横之势,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陷入胶着状态。

直到公元55年扶南国也派遣使臣或物品收取大量金银财宝,想要获得利益分配权,就成立联合事业所推出误导性言论,这些谎言一出,又掀起波澜,一些地方纷纷加入其中,其目的不外乎想要谋求利益最大化,并且还盯准有利地段占卜其利弊,从东海到滇池再到南海地域均复查自然情况。

并且都想要依附扶南国,以谋取更大利益和更大利益分配权,其实说白了他们也不是看扶南国,也不是扶南国足够强大,而是汉末三国彼此斗争的时候,该国就在浦西印度半岛,对东南亚进行了非常长且深远影响。而且该国实力也不可小觑,其发展应该也很不错,于是只有他们看得上汉朝才会走到一起,其实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可以看出我国东北地区并不是处于最偏远的一处,其地理位置较好。

以至于后来的唐代和宋代该区域位置还是不错的,它承载着战争、颠沛流离、野心、权谋,也是一个非常繁华美丽所在,更是历史舞台重要一环,它有史以来都是风云汇聚之处,也是英杰之地,也是眷恋之处,更是繁华之地,有它自然也就有喜怒哀乐、有兴衰成败,它承载太多太多,也可以说它参与并见证了一切!

幽州这个战略地带,地区繁盛美丽,无论是作为它身居九州显赫之位时无疑刺痛了百家争鸣聚焦焦点,同时它也是我们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而且古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影响着后来的命运走向及走向历史必然,我们无从得知如果没有出现或许没有今天,也许我们会生活在另一种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