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北大战,“淮北铁骑”震敌胆——华野第九纵队参加宿北战役考证

2025-10-16 01:31 来源:网络 点击:

宿北大战,“淮北铁骑”震敌胆——华野第九纵队参加宿北战役考证

关于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骑兵团参加宿北战役的考证

——兼论宿北战役参战部队应为25个团

赵连军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孟秀玲教授的大力支持帮助,在此衷心感谢!)

1946年12月中旬发生于宿迁城区北部的宿北战役,被陈毅元帅称为宿北大战。此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部及3个半旅,共歼敌21000多人,开创了解放战争初期华东地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师的范例,被誉为“苏皖解放区超过以前十一次大捷的空前的大胜利,也是今年七月以来整个爱国自卫战争中空前的伟大胜利”〔1〕。学习研究宿北战役历史,笔者发现对于参加宿北战役的我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部队有多少个团,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编,1997年7月第一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南京军区《第三野战军战史编辑室》著,1996年7月第一版)和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宿北大战》(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宿豫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版,下同)等书,都认定有24个团。但据考证,笔者发现参战部队遗漏了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骑兵团;参加宿北战役的我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部队并非24个团,实际上应为包括九纵队骑兵团在内的25个团。

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骑兵团为何没有被列入参加宿北战役部队的序列,一般记述都语焉不详,《宿北大战》一书中则说“主力未参战”,故未列入参战的团;在《宿迁革命史料》第十一期《纪念宿北大战胜利四十周年专辑》(中共宿迁县委党史办公室,1986年12月编印)中,列出了“宿北战役参战部队序列”团以上干部姓名,但对骑兵团也说是“主力未参战”,干部姓名“略”(见该书第307页)。但是,骑兵团主力实际上参加了宿北战役。我们发现的证据主要有以下七点。

证据之一,陈毅司令员的命令。1946年12月14日至19日山东野战军司令部《宿北战役阵中日记》中记载,18日“5时30分,陈(毅)示:要继攻人和圩,转告2C(即二纵——笔者注,下同)注(意)打南边11D(即敌整编第十一师)援兵,在运动中消灭它,骑兵R(即九纵骑兵团)散到宿迁附近去。”由此可见,九纵骑兵团参加了宿北战役,且18日在宿北战役前线主战场作战。

证据之二,第九纵队参加宿北战役详报和战绩统计。宿北战役结束后,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部撰写了《沭阳保卫战详报》(又称《宿北战役详报(1946年12月14日—19日)》)。此详报在战前部署部分记述“(六)以骑兵团(缺4个大队)附警卫营一个连位于王庄(来龙庵东北3里),并以一个大队及警卫营一个连位于曹家集附近,担任侦察活动,如敌来犯时,以运动防御,阻击敌人。”详报专列了一部分“前后缴获消耗统计表”,其中统计骑兵团战斗缴获:弹药步马弹1230、手枪弹69、迫击炮弹6,总计1305;军用品电话机2,马2;俘敌官1、兵10,总计11。战斗消耗:步马弹205、机枪弹15,合计220;伤亡战士1;伤马6〔2〕。统计可能有不确之处,但却证明骑兵团参加了战役,否则就不可能有缴获和消耗。

证据之三,时任淮海区第三中心县委书记兼淮海军分区第三支队政委章维仁同志的回忆。章维仁曾回忆,12月15日早上,他从沭阳县西蒋万沟到驻沭阳县潼阳镇叶庄的陈毅处领受任务。在领受任务后的当天,即又受命率中心县委机关与支队部从万沟进驻距国民党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部驻地人和圩14里的邵店镇,到邵店后驻镇北边的油坊庄,与第九纵队骑兵团驻在一起〔3〕。由此可见,15日时,骑兵团已经从防守沭阳转到宿北战役前线。

证据之四,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第六师师史的记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第六师史(1938.9—2008.9)》第二章《转战南北解放华东(1945.10—1949.10)》中,专列一节记述了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骑兵团主力参加宿北战役的情况。该书写道,在战役前期,第九纵队骑兵团五、九大队配合纵队友邻部队一个步兵营,在宿沭公路来龙庵一线阻击向沭阳进犯之敌。与此同时,骑兵团一、三、七大队配属第八师在宿北晓店子、嶂山镇、仁和圩一线对敌发起进攻。17日,我军完成对宿迁以北峰山、晓店子、嶂山镇、傅家洼整编第六十九师的包围和分割,并向敌人展开进攻。骑兵团负责阻援并打击可能突围之敌。激战至19日拂晓,骑兵团奉命追击突围残敌,歼逃窜之敌200余人〔4〕。

证据之五,《新四军骑兵团征战发展纪实》中的记述。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的《新四军骑兵团征战发展纪实》(曹鸿茂、孟秀玲、周善平合著),记录了第九纵队骑兵团参加宿北战役时的建制:1946年11月,骑兵团共下辖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共5个骑兵大队和一个学兵大队,全团1400余人。该书详细记录了骑兵团参加宿北战役的过程(第254、第255页):

战斗于13日打响。第七十五团和骑兵团五、九大队在宿沭公路来龙庵一线英勇阻击向沭阳进犯的敌整编第十一师一一八旅。战斗由第七十五团屈树义副团长统一指挥,予敌以大量杀伤。后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判断,敌主攻方向为五花顶,随即从第七十五团抽调走两个营,并决定由二纵接替第七十五团在来龙庵一线的防务。

12月15日拂晓,敌整编第十一师一一八旅倾全力猛攻来龙庵一线我军阵地。此时二纵还未赶到,留下第七十五团一个营和骑兵团五、九大队顽强奋战,拼死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伤亡严重,屈副团长牺牲,该营损失三分之一以上,骑兵团五、九大队因布置在来龙庵外围,损失较小,情况非常危急。后二纵赶到,敌整编第十一师遭我强大兵力阻击后,见势不妙即向宿迁方向退缩。

第七十五团和骑兵团以及后来二纵在来龙庵一线对敌整编第十一师的顽强阻击,迫使敌整编第十一师和整编第六十九师之间出现了较大的间隙,也为一纵和第八师南下争取了时间。第八师在骑兵团一、三、七大队的配合下,以坚决的动作,与敌反复争夺,打退了敌整编第六十九师的连续反扑,牢牢占领了晓店子背面的峰山,控制了战场的制高点。战斗中,骑兵团一、三、七大队和第八师的同志们一起向敌纵深猛插,骑兵团发挥速度快的优势,先抢先占领制高点,待步兵到来后,又快速向前穿插,抢占另一个制高点,对完成对敌包围和分割的任务起了重要作用。一纵也以迅猛动作插入井儿头、曹八集一带,与二纵、九纵、背面的第七师等部一起,彻底分割了敌整编十一师和整编第六十九师的联系,切断了整编第六十九师的退路,将其主力包围在人和圩、苗庄、晓店子、罗庄地区。

17日,按着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命令,我军开始向敌整编第六十九师展开进攻。骑兵团(欠五、九大队)负责阻援并打击可能突围之敌。战斗中,敌整编第十一师不断派兵增援,均被骑兵团击退。激战至19日拂晓,我军全歼整编第六十九师师部及3个半旅,部分残敌突围后,骑兵团奉命追击,又歼逃窜之敌200余人。

证据之六,时任九纵骑兵团一大队大队长孟昭贤同志的回忆。孟昭贤同志在回忆淮北挺进支队战斗历程时曾说,1946年12月“挺进支队组成后,支队领导为了能顺利渡过运河进入淮北,让我们骑兵团先派人到运河一线进行侦察。当时,我们骑兵团刚参加完宿北战役,全团开到睢宁县窑湾运河以北地区待命”〔5〕。作为参加了宿北战役的骑兵团第一大队大队长,孟昭贤同志的回忆直接证明骑兵团“全团”参加了宿北战役。

证据之七,时任骑兵团第九大队大队长朱传贤同志的回忆。朱传贤在回忆录《难忘的岁月》中具体生动地回忆了指挥第九大队参加宿北战役的场景:“十八日十六时,我军南北同时开始炮击。……人和圩守敌开始动摇,企图组织突围逃脱被歼绝境。纵队获知此情况后,即令我骑兵团准备追歼人和圩逃敌。指战员一听说敌人想突围,求战心切,情绪高涨,高声叫喊一定活捉逃敌,绝不让敌人跑掉一个。不管敌机扫射轰炸,天一黄昏,团首长即令各大队直奔人和圩。首先由北向南,后又由西向东乘马飞奔敌逃跑方向。我九大队在先头,一、二区队在前,三区队在后,当发现突围敌人后,一、二区队首先冲进逃跑敌群,先用机枪向敌人扫射,后用马刀砍杀,在步兵配合下,将突围的步兵、炮兵、特种兵等歼灭一部分外,其余又窜回村内。”人和圩守军的这次突围被截堵,为山野第二纵队的战后总结所证实:“18时,(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九师)以其特务营和炮兵营向西突围,我南北攻击部队迅速组织兵力大力追击,将突围部队一部歼灭,一部堵回村内。”〔6〕此总结没有说明追击的是哪些部队兵力,朱传贤同志的回忆正可补充其不足。

以上七组证据,充分证明了第九纵队骑兵团主力参加宿北战役,也就是说骑兵团参加了宿北战役。

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在追歼敌兵

对于宿北战役参战部队究竟有多少个团,历来有23、24、25个团不同说法。最早的说法是有23个团参战,见于1946年12月14日陈毅和粟裕向中央军委的报告:“我们现正集中叶纵、八师、五旅、韦纵及九纵共23个团于宿沭间,今晚开始出击,首先求得歼灭预三旅、四(十)一旅而后再歼灭其各路,陈、粟在一起指挥此战役。”〔7〕另有说法为25个团参战。时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九旅旅长的藤海清在回忆宿北战役中的人和圩子战斗时说:“12月13日我野指决心以山东野战军第一、二纵队、八师和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七师,共25个团的兵力,歼敌六十九师和十一师于宿迁、新安镇、沭阳的三角地带。”〔8〕其中,参战部队为24个团的说法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和《宿北大战》所认定,其影响最广。为什么会认定参加宿北战役的部队为24个团?笔者就掌握的史料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把第九纵队骑兵团列入参战部队序列。为什么会有九纵骑兵团主力未参加宿北战役的说法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可能是因为时任第九纵队司令员张震将军的回忆。张震将军曾经回忆说:“12月12日,粟裕司令员打来电话,命令我纵坚守五花顶、来龙庵、叶海子等要点,配合野战军主力,聚歼由宿(迁)、新(安)和宿(迁)、沭(阳)公路来犯之敌。我与饶子健副司令员、姚运良参谋长等商量后,决以七十三团、八十一团守五花顶、黄甲庄,七十五团、七十七团守邵店、叶海子和来龙庵,七十九团与骑兵团位于沭阳附近阻击敌人。”〔9〕按此,宿北战役的前期部署,骑兵团任务是与九纵第七十九团在沭阳附近阻击敌人。但是,由于战事的发展,国民党军对沭阳一路的进攻被我九纵其他团阻于来龙庵,之后即未能前进,因此第七十九团此战未接敌,没有被列入参战部队。由于“七十九团与骑兵团位于沭阳附近阻击敌人”,第七十九团未列入参战部队,因而也就可能没有将骑兵团列入参战部队。

第二,可能是因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宿北战役详报”的记录。该“详报”在“战前部署”第六项记录:“以骑兵团(缺四个大队)附警卫营一个连位于王庄(来龙庵东北三里),并以一个大队及警卫营一个连位于曹家集附近,担任侦察活动,如敌来犯时,以运动防御,阻击敌人”〔10〕。是否会因为骑兵团“缺四个大队”,且“担任侦察活动”,就因此认定骑兵团未参加宿北战役,不在参战部队序列了?

第三,在战役部署上,骑兵团的任务本来是与第九纵队七十九团防守沭阳一线的。但负责进犯沭阳之敌整编第十一师一一八旅,在进攻沭阳第一道防线来龙庵时,即遭我九纵顽强抵抗,前进不得,之后更因其师部被袭而奉命回援。因此,此时防守沭阳任务压力已经很轻,故在第九纵队七十九团继续执行防御沭阳任务时,骑兵团被抽调到宿北战役主战场上担负作战任务,配属其他部队作战。但在宿北战役这个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第一次大兵团会合作战的战场上,运动激战中第九纵队调骑兵团主力参战,已经不再那么“显眼”。所以,在战后总结中,仍然以战前主力参战部队为准,后参战的骑兵团未能列入主力参战部队。

第四,从整个宿北战役看,骑兵团主力虽然参加了战斗,但始终没有成建制担任重大主攻或阻击任务。在初期作战任务上,骑兵团第五、九大队执行来龙庵防御任务,且防御地区不在敌正面进攻重点,故伤亡不大。之后,在第一、三、七大队参战时,也主要是配属阻援作战。故在紧张的战后总结时,容易造成疏漏,未能将其补入主力参战部队。

第五,曾任第九纵队骑兵团一大队教导员、宿北战役前夕调任九纵七十三团三营教导员的徐春阳将军(宿北战役期间执行护送骑兵团后方留守处到山东郯城任务)说,解放战争初期“几个月的实践证明了,大兵团运动战中,骑兵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11〕。宿北战役属于大兵团运动和阵地作战,其主要攻坚战又都是在夜间进行,骑兵难以发挥更大作用。因此,骑兵团主力虽然参加了作战,但始终未能参加主攻作战。在宿北战役期间,骑兵团的战绩未能彰显,缴获也不多。因此,对于骑兵团主力是否参战的问题,也就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

1944年彭雪枫师长和骑兵团战斗英雄合影。前排中为彭雪枫,右为团长周纯麟,左为团政治处主任程坤源。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权威史料上所说宿北战役参战部队为24个团,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骑兵团主力没有参战这个问题,人们可能一般不会去多加深究。也正因为此,造成了九纵骑兵团主力没有参加宿北战役,参战的山野、华野部队只有24个团,几乎成为定论。

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骑兵团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其前身为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1941年8月创建于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洪泽湖畔。抗日战争期间,驰骋于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骑兵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大小数百次战斗战役,屡建奇功,威震敌胆,成为淮北平原一支铁骑劲旅,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巩固和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的“三件宝”之一。解放战争中,这支英雄部队在华东野战军序列内,参加了宿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等战役战斗,屡立功勋。新中国成立后,改编为装甲部队,曾参加抗美援朝。如今,该部已经发展成全军一流的装甲劲旅,多次参加重大演习,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检阅和接见,在我军装甲部队现代化建设中担当重要角色。

笔者认为,在回顾纪念宿北战役这段历史时,应把参战部队由24个团订正为包括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骑兵团在内实际参战的25个团。这样,既是对历史史实的还原,也是对当年参加宿北战役的骑兵团先辈们的尊重和缅怀。

注释

〔1〕1946年12月24日《解放日报》社论《蒋介石孤注一掷的失败》。

〔2〕〔6〕〔7〕〔8〕〔10〕蔡兆银主编《宿北大战》,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2月版,218—221页,第69页,第117页,第301页,第218页。

〔3〕《宿迁革命史料——纪念宿北大战胜利四十周年专辑》,第267—269页。

〔4〕装甲第六师师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第六师史(1938.9—2008.9)》,2008年版,第40—41页。

〔5〕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淮北铁骑——新四军四师骑兵团老战士文集》,第238页。

〔9〕张震著《张震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269页。

〔11〕徐春阳著《血火年华》,黄河出版社出版,1998年5月版,第2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