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昭通”看振兴丨悠悠古城向新而行

2025-07-09 23:51 来源:网络 点击:

“印象昭通”看振兴丨悠悠古城向新而行

来源:【云新闻】

走一走拥有多年历史的陡街、探一探迟家大院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品一品陕西会馆的咖啡......穿行在昭通古城,厚重的历史民俗文化以及当地人民浓郁的情感记忆,让每一个走进这座古城的人徜徉在一条条老街新巷中,无不感叹着其深厚与醇香。

昭通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和中原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汇走廊,辐射滇川黔渝约2000万人口。现存昭通古城始建于雍正十年(1732年),古城内历史遗迹众多、历史资源丰富,0.5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现存文物保护单位33处、历史建筑58处、名人故居5处。

近年来,昭通市启动昭通古城保护工作,以“保护历史建筑、提升功能服务、拓展发展空间”为重点,致力于通过修缮传统建筑、改造道路、整治管网、活化文旅业态、讲好古城故事等方式激发古城活力。

2023年,昭通古城率先启动4个文保修缮项目。按照《昭通古城保护2024年重点工作方案》要求,启动第二批7个文保和部分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完成陡街、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文物修缮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在街区改造中,坚持“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原则,牢固树立“留改拆”城市更新理念。改善居住环境和解决2.3平方公里原住民1.9万户5.2万名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规范古城内外的环境综合整治。

“随着一系列贴合古城实际的创新举措如火如荼地推进,昭通古城正在‘活起来’‘火起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步一景、一人一物都变得‘会说话’,不断延续这座古城的‘烟火气’。”昭通古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文勇介绍,在古城保护过程中,以主要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为先行区,坚持保护与活化并重,完善古城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改善居住环境,鼓励原著居民继续生活在古城中,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培训居民从事文旅相关行业。

人气有了,文化活了。11月1日,一家以昭通本土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文创店落地陕西会馆。“最初我们文创店只有这一方天地,随着昭通古城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如今店面拓展了一倍多,开业至今营业额超过4000余元。”昭印文创的老板汪颃是土生土长的昭通人,他以版画为载体,将昭通的历史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推出昭通甲马版画系列产品以及陕西会馆文创产品。他期望,能有更多游客走进昭通古城,体验非遗文化,感受浓浓的乡愁和人文气息。

如今,昭通古城正向天南地北的游客展现属于她的精彩纷呈。这里的居民以岁月沉淀的故事诉说着生活的温度;传统建筑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低吟着历史的沧桑;新业态以创新的活力赋予文化新的意义。而游客们则带着憧憬与感悟,在这里留下一段段交织着赞叹和思索的话语。

接下来,昭通古城将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提升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水平,植入业态,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打造具有昭通特色的文化IP。启动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在2025年春节前,完成文庙片区、挑水巷片区、老四小片区、八角亭等13个项目建设。引入科技辅助修缮,建立数字档案及资源库,对古建筑、古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并通过3D扫描、数字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高精度的复制和还原。坚持科学运营管理,通过政府主导、政企合作、企业化运作、社区参与的运营模式,真正实现古城保护开发价值的传承和旅游潜力的释放。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刘宇丹 雍明虹 王琳 沈迅 马喆 赵丽槐

未署名图片均为 柴峻峰 摄

云南日报-云新闻编辑:郑海燕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