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中走出来的将帅(166)——余明少将

2025-04-27 16:32 来源:网络 点击:

新四军中走出来的将帅(166)——余明少将

余明将军

余明,原名余嗣明。1914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汤家汇区桃岭乡(今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1岁时开始给人家放牛、种田、采花,但仍难以糊口。余明的祖父死后,全家被地主赶走,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29年5月,余明在父亲的带领下一起参加了立夏节起义,后又一起参加农民赤卫队,当勤务兵。因年幼,被组织上留在本乡列宁小学一边读书,一边做独立团工作,任独立团团长。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1月,余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到河南省商城县独立团宣传处工作,主要负责动员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扩大红军队伍,巩固红色政权。1932年1月,调皖西北道区苏维埃石印局,参与印制苏区布告,道委、道区苏维埃、县委、县苏维埃文件和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银行钞票等。6月,被选为皖西北机关代表,出席鄂豫皖互济总会代表大会,当选为互济总会委员,驻会工作。1932年夏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余明任红二十七师交通队通讯员。10月,随队编入红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参加了近两个月艰苦卓绝的东线转战,途经十多个县,行程1500多公里。11月底,随部编入重建的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参加了郭家河、潘家河、杨家寨和七里坪等战役战斗。1933年6月,余明被没派到特务队做侦察工作。因在7月开始的鄂豫皖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中表现出色,于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春起,余明任鄂东北游击师总司令部警卫班副班长,河南省光山县沙河区便衣队指导员、光山县特务队指导员,鄂东北三路游击师手枪队指导员,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指导员。他经常带领战友们经常露宿荒山野岭,吃野果野菜充饥,在人民群众掩护下侦察敌情,掩护伤病员,神出鬼没打击敌人,坚持了异常艰苦的鄂豫皖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

1940年,余明(左)参加淮南半塔保卫战时,和警卫员在一起。

1938年2月起,余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二营六连指导员、第九团政治处党总支书记、第四支队特务营党总支书记,第七团四营副营长,第七团政治处总支书记、政治处主任。参与了开辟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参加了庐江讨伐战、无为讨伐战、椿树岗伏击战、古城阻击战和打击韩德勤顽军的半塔集保卫战。1940年7月,余明入江北干部学校学习,任指导员,经组织批准将原名余嗣明改为余明。1941年学习毕业后,余明任新四军第二师四旅十二团政委,第六旅十六团政委,新四军巢湖大队政委。1943年在反桂顽对皖江根据地进攻时,余明指挥巢湖大队在磨盘山战斗中歼灭顽敌千余人,活捉敌支队长。1945年春,在反桂顽5个师兵力向巢湖地区进攻的菩萨山激战中,巢湖大队团长兰祥牺牲,由他亲自到前线指挥,经过6天苦战打退敌多次进攻,取得了胜利。1945年6月,余明任新四军第七师十九旅政治部主任。

1949年春,余明(左)和参谋坐在缴获的战车上留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余明任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十九旅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第七师十九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宿北战役中的涟水保卫战和鲁南战役。1947年3月,余明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二十一师副政委。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莱阳战役。1947年底至1948年初,根据上级部署,余明协助政委带领部队开展新式整军运动。1948年8月,任第十三纵队三十九师政委。率部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战军十兵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委。参加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7月,率部进军福建,参加解放连江、福州、漳州、厦门战役。福建全境解放后,第九十三师奉命开赴漳州地区剿匪,余明任漳州地区剿匪委员会书记,在群众配合支持下,辅以政治攻势,很快完成剿匪任务,稳定了漳州地区社会秩序。

1950年春,率部在福建漳州地区剿匪反霸时,领导同志在一起。右二为余明,右三为于应龙,右五为傅少甫。

1950年9月,余明任第九十一师政委。1951年3月,任第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1952年10月,奉命组建空军第四军,任副政委。

1955年,余明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51年元旦,第九十一师司令部全体干部留影。前排中为余明。

1979年,余明当选安徽省政协第四届委员。

1990年2月6日,余明在合肥逝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