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荣‖方振武与驱寇安边碑

2025-04-23 11:44 来源:网络 点击:

王国荣‖方振武与驱寇安边碑

著名抗日将领方振武将军(1885年~1941年)在察东抗战时刻立“驱寇安边”石碑_通,后流失民间。经赤城县博物馆多方努力,终于在1991年发现于长城要隘独石口。

这通略显青灰色的汉白玉碑是用旧庙碑翻新重刻的。高190厘米、宽74厘米、厚20厘米,碑首呈弧形,中问阳刻“驱寇安边”四个大字,每字间方27厘米,笔力雄健,点画朴茂而流畅,书风颇显独特。边款属典型隶体,右为“民国二十二年九月一日”,字迹清晰,左为“抗日救国军总司令方振武题”。“总司令”三字损坏严重,依稀可辨。

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于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继东_四省沦陷,日寇攻入山海关,3月4日,敌军又不费弹丸占据了承德,接着由此西进窥我察哈尔省,企图一举吞掉华北,国难当头之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支持下,5月26日,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垣揭旗而起,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城抗战。

方振武,安徽寿县人,字叔平,安庆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师长,军团总指挥,济南卫戌司令,安徽省主席等职,人称方老总。1 929年因反蒋被扣,1931年获释。靠九·一八事变之后方老总为抗日“毁家报国,精诚无他胗,拿出自己的多年积蓄组织和武装了部队。冯玉祥发起张垣抗战,他立即响应,于19g3年4月下旬亲自率领在山西介休组成的抗日救国军冲破重重阻挠,向塞北挺进,徒步一月多,行程两千里,于5 B21目到达张家口,受到了冯玉祥等高级将领的热烈欢迎。5月26日,民众抗日同盟军正式成立,方振武被任命为抗日同盟军北路军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为前敌总指挥。六、七月问先后收复了察东四县,特别是塞外重镇多伦的攻克,给日军以重创,从而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士气,但由于蒋、汪投降派的重兵包围,察省财政的极端危机,加上共产党内王明左倾路线在北方的干扰,8月14日,冯玉祥被迫下野,当时同盟军中一片混乱,胆小的纷纷离去,投机者倒戈叛变,多数人接受了宋哲元的改编,而方振武、吉鸿昌等爱国志士却坚决表示“不撤盟、不倒旗,誓死抗日到底”!8月16日,方向全国通电,出任抗日同盟军代总司令,继续领导抗日。为摆脱蒋军的围剿,方决定率其抗日救国军向察、热边区挺进,8月27日到达独石口。

独石口位居察热要冲,明宣德五年(1430年)设开平卫,清为口北三厅之一,素有“北路咽喉”、“绝塞雄关”之称,方老总就以这一天险之口为依托,宣传抗日,领导军民向已陷入敌手的热西出击,于8月底收复了丰宁等县,欢庆胜利之余,方老总为表达“正义所正、不辞汤火,光荣之死、甘于鼎饴”的决心,在9月1日那天,挥笔写下了“驱寇安边”,并镌刻于碑,立在城南,成为激励抗日将士英勇杀敌的动员令。

9月9日,吉鸿昌将军率部来到独石口与方司令会师。二人促膝交谈,寻谋抗日良策直到深夜,次日,又并肩赶到离独石口60里的云州村与汤玉麟、刘桂堂晤谈,共商联合抗日讨蒋之举,这就是著名的“四巨头会议”。会上决定将抗13同盟军改为“抗日讨贼联军”,推方振武为总司令,汤玉麟为副司令,刘桂堂任右路总指挥,吉鸿昌任左路总指挥,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壮大队伍,在独石城南召开了万人抗日誓师大会,会场前, “抗日讨贼联军”旗帜迎风飘扬,驱寇安边碑鼓舞人心,将士们都戴上了臂章,左臂是“抗日”,右臂是“反蒋”,标语满街,口号震天,抗战声势十分浩大。

9月14日(旧历七月二十五),方、吉联军兵分两路向北平方向进发。方部从长城线以西经云州沿自河朝东南前进,吉部沿长城线以东绕丰宁顺黑河经四海向南前进,计划在昌平北部集结,进袭北平。口号是“打到北平过中秋!”10月5日(旧历八月十六),部队开往小汤山附近,陷入敌围,几经浴血奋战,寡不敌众,难于突围,为保存抗日力量,方、吉答应和谈,以另谋抗日出路。

方、吉联军东征失败了,但驱寇安边碑却永存,其可贵的民族气节,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千古不朽的抗战业绩永远铭刻在这座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