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战将李九龙-关于老首长的二、三事

2024-10-01 16:24 来源:网络 点击:

一代战将李九龙-关于老首长的二、三事

作者 张莘如

李九龙是我军著名高级将领,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从1970年起,历任54军162师师长、54军军长、济南军区司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司令员等职,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这里要说的是李九龙担任162师师长和54军军长时的事。

李九龙上将

“顶风”练兵

李九龙是1970年初任162师师长的。这年的春天,我调到162师报道组,后来在师政治部工作。

我第一次见到李九龙,是在去食堂的路上。一个高大壮硕的军人走在我前面,他一米八几的个子,身材魁伟,身板挺直,气宇轩昂,步伐稳健,完全是标准的军人姿态。我悄悄向人打听,知道他就是李师长,那个立过四次一等功的英雄,不由得心生敬意。

李师长是军事主官,到政治部来的时间不多。有时,根据政治宣传需要,我们会约请他写署名文章,例如“最新指示”发表后的表态等。一般是我们写好送到他的办公室,请他审定。有时他也会到政治部,同我们一起讨论稿件。

李师长在全师部队中有很高的威望。据说,他十分威严,团长、营长们都怕他。有一次,我到四八五团采访,正好遇见李师长到该团检查工作。他一到操场,这个团的王团长就用最大的嗓门向全团发出命令:“全体都有,立正!”只见全团指战员一齐停下训练,原地站定肃立。我从这里看到了什么叫“令行禁止”。

但是李师长到我们政治部来,完全没有训练场的威严。他总是用商量的口气和我们一起讨论稿子。有时他会提出不同意见,如果我们不同意修改,他就会放弃自己的意见。也许他觉得这类文章就是一个空泛的表态,谁的都差不多,这些文字我们政工干部比他拿挰得准。

但是在大的节骨眼上,他就不会迁就人了。

1976年2月,全国掀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上级部门对部队如何学习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做出了专门安排。政治部将具体安排送师首长审阅,几天不见答复。后来得到的是李师长的指示:部队训练不停,师机关干部到教导队集训。

我们到教导队集中后发现,发给我们的文件,不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资料,而是军队《条例》、《条令》。一个星期的集训,没有一天是坐下来学习文件,而是天天到操场参加军事训练。

当了多年的和平兵,一切要从战时出发,包括生活的细节都要调整纠正。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教导队学习系鞋带。军人的解放鞋是按战时要求设计的,但鞋带如何系,大有讲究。如果系法不标准,冲锋时鞋带松了,是停下来系紧,还是让它拖在地上,继续向前冲?教导队教的系法能保证在最快的时间内系紧鞋带,不会路上松掉,也不会打成死结,脱不下来,这在脚部受伤时特别重要。

有人向李师长反映,上级对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有明确要求。据说被李师长怼了回去:“我们师是全训师、满员师、一级战备师,是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我们要随时准备打仗。打仗靠练,不靠坐。”

我们都认为李师长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他显然有“顶风”的嫌疑,他在冒风险,而且关系政治生命。

真是世事难料,几个月后,“四人帮”垮台了,后来,邓小平复出,重新主持军委工作。李师长“顶风”,是顶对了。

162师师长李九龙

从严治军

李师长对部队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他重视军容风纪和军人举止,自己首先做到在公开场合,天再热,风纪扣不解开,不背手,不袖手,不插手,行得端坐得正,像一个标准的军人模特。

在安阳大街上,162师的战士必是三人成行,没有勾肩搭背、大声说话和吃零食的,挎包一律左肩右斜。受纪律约束,我着军装时也不抱小孩,孩子给妻子抱。

在机关大院,司、政、后三大部平时是分开出操的,一次,突然通知三大机关集中会操。我们跑步到集合地点,看见李师长站在操场中央,早在那里等了。我们不知他要检查什么,只听见司令部管理员一声令下,大家把裤脚提了起来。

“为什么提裤脚?”我小声问旁边的人。“检查穿袜子没有”,他答道。我从来没有光脚穿鞋的习惯,心里坦然,但确有倒霉蛋没穿,结果被师长叫出了队列。

“大家看,这就是懒人的作风!”李师长怒吼。我看清了,被拎出来“示众”的是卫生所所长,一个建国前入伍的营级干部。他羞红了脸,额头上渗出汗,提着裤脚,无地自容。我认识他,他是河北人,可能还是李师长的老乡,但李师长没有给他留任何情面。我想,他可能会永远记得这一幕,再不敢违反军纪了。

对部队作风的培养,李师长有一句著名的话:“不要动摇首长决心”。意思是,上级下达命令后,立即执行,有困难自己去克服,不要向领导叫难,不要动摇领导决心,因为领导的每个决定都涉及很多方面,一改全改,乱了大局。

他的这个思想,体现在部队军事训练的全过程。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演练,某团奉命在规定时间赶到集结地点,但在行进时发现,军用地图是前些年测绘的,近年学大寨造梯田,很多路被梯田阻隔,行军时不得不绕开这些梯田,这就大大增加了行军的时间。

这个团的团长知道李师长的作风,没有向师指报告情况,而是果断下达了“轻装前进”的命令。战士们把背包一扔,一路小跑,终于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有的连队刚刚开始做饭,接到开进命令,丢下锅就开拔。大家心里揣着打仗,知道时间就是战机,抢到了时间就有了获胜的希望,胜利了什么都可以找回来。

162师在李师长的带领下,养成了高度的机动作战能力。在1979年对越自卫作战中,由于战场情况紧急,战斗任务变换多达7次,部队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机动频繁、连续作战,转战400多公里,战斗纵深80公里。部队吃大苦,耐大劳,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作战26天,歼敌2085人,五战五捷。战后,162师被中央军委荣记集体三等功,成为此次自卫还击作战中唯一被记三等功的师级单位。李九龙战后不久晋升为副军长,半年后升任军长。

李九龙师长带领部队奔赴对越自卫还击战场

李九龙师长与董怀忠政委研究作战方案

李九龙师长在前线指挥

自卫还击战归来,李九龙师长向祖国人民汇报

对于李九龙,杨得志上将担任总参谋长时对他有一个评价:“李九龙天生就是一个带兵的”。了解李九龙的下级更愿意称他为“一代战将”。

公私分明

李九龙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从不用公权为自己办私事,也不允许家属使用公权。

1976年秋天,李师长岳父母来队,夫人姜淑芝想请他派个车去汽车站接他们。李师长说:“不能破这个规矩,车不能派。”老伴知道他的性格,再说什么也没有用,只好在炊事班借辆三轮车去车站把二位老人接到部队。回来的路上,官兵们看到李师长的夫人居然蹬着三轮车接来了两位老人,肃然起敬地说:“我们师长公私分明,实在让我们佩服。”

一次因工作调动,管理部门派人帮他搬家时,误将公家的一个柜子当作他家的东西搬来了。李九龙清点发现后,当即告诉有关人员:“这柜子是公家的,要立即还回去!”

工作人员知道李九龙公私分明的性格,委婉地劝道:“这点小东西就用不着还了吧?再说也过了时,该作报废处理了。”李九龙虎着脸严肃地说:“这事不能含糊!公是公,私是私。”说完,他亲自交代工作人员,将搬家时所拿的被褥、绳索和那个柜子悉数退还了原单位,并坚持看到原单位出具的收据才放心。

当原单位营房管理人员到李九龙住过的房子清点东西时发现,一件公用营具不少,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连窗帘都是洗干净后重新挂上去的。

1975年,李师长的侄子从老家来到部队,请求他安排当兵。李师长说:“想当兵是好事,但要回家乡报名,接受体检和政审,按程序办理。我这儿无法办你当兵的事。”侄子一听急了:“咱十里八乡就数你官最大,你怎么就不念在我父亲当年为了奶奶和家人的生活,在外挖煤染病而死的情分上帮帮我?”这句话触痛了李九龙。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晚,他失眠了。

第二天,他对侄子说:“你说的话我想了一夜,你的要求我还是不能满足。我吃了一辈子素,不能用狗肉开荤。我不能带头违反规定,年轻人要有志气,你休息几天就回去,我帮你买好返乡的车票。”侄子没当成兵,只拿到婶母买的一套衣服和一些钱回到老家。为此事,侄子好长一段时间怎么也想不通,埋怨自己的叔叔不近人情。

大女儿李蒙从军校毕业后分到一个陆军医院手术室工作,非常辛苦。老伴要李九龙说说情,换个岗位。李九龙耐心地说:“不能换。理由很简单,辛苦一点的岗位为什么都该老百姓的子女去?领导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在他坚持下,李蒙的工作始终没有换成。

1979年,李师长的儿子李晓明高考落榜后决定参军。李师长的意见是“自己的前途自己奔!”李晓明特意在家庭成分中隐去了父亲的名字。一次,因为与人打架,李晓明的档案中从此多了三个刺眼的大字:问题兵。李晓明没能获得继续待在部队的机会,灰溜溜地到期复员,回到家中。在162师部大院里,这是独一无二的特例。

据战友讲,李九龙任济南军区司令员后,对军旅生涯仍不死心的儿子李晓明想通过考取军校,重新返回部队。但他的成绩离军校录取线还有5分之差。组织部门“善解人意”,反正5分也不是太大的差距,便计划通过内招手续给李晓明办理入学手续。这件事当然逃不过李九龙的眼睛。他心中自有一杆公私分明的秤。

一个军长曾经要李晓明直接去他的部队报到,得到的答复是 “不可以”。

武汉军区司令员周世忠建议为儿子办个志愿兵或者当个职工,得到的答复是“不可以”。

这不可以,那不可以,李晓明自己到河南新乡,在市物质局行政科当了一名锅炉工。谁也不知道这个在热气逼人的锅炉前,扭动黝黑结实的肌肉,在晶莹的汗水中奋力挥铲往炉里送着黑乎乎的焦炭的年轻人,竟然是大军区司令员的儿子!

铁面无情

李九龙在162师有“铁师长”之称,到54军任军长后又有“铁军长”之称。

李九龙一辈子都是在军营,与世故人情似乎格格不入,在不少人眼中被认为不谙世事。任军长后,他烧了三把火,其中一把火,就是对全军的公用物资进行大清理。

在自卫还击作战时,各部缴获甚多,军部要求按照规定上缴。但是,一些师或多或少都留了一些,军部机关某单位还用缴获的战利品变现,给科以上的干部每人买了一辆自行车。因此,李九龙这一把火烧得是很及时,也很有必要的。

不料,在清理中,军部发现少了一台电视机。后勤部门负责人告诉李九龙,这台电视机是李九龙的前任军领导专用的。这位领导调任他职时,工作人员误将公家的东西当成这位领导的东西搬走了。

李九龙指示:“这是公物,必须追回。”

可是,谁都不敢向这位老领导讨要。

于是,李九龙亲自打电话,把那台电视机追了回来。

李九龙在济南工作时的战友和部下,曾在老首长离任时送他一幅对联,由夫人姜淑芝亲书。这正是李九龙一生人格的写照:

据李九龙的大女儿李蒙回忆,李九龙在病重时拉住李蒙的手吃力地问:“我一生总结的十八字诀,‘求勤政、崇廉明、理事公、待人实、众敬之,德尚也’,我自己做到了吗?”女儿泪眼朦胧地望着父亲,连连点头。李九龙嘱咐说:“你们也要这样做人啊!”

2003年11月19日,李九龙终因病重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老首长走了,老首长的十八字诀留给我们,成了我们共同的宝贵遗产。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