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票房破3亿!揭秘幕后:毛泽东、李达在全片的高光时刻,原来是这么拍

2025-08-14 13:00 来源:网络 点击:

《1921》票房破3亿!揭秘幕后:毛泽东、李达在全片的高光时刻,原来是这么拍

百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一群无畏牺牲,为信仰为革命,为国家为民族奉献出光和热、鲜血与生命的共产党人,让中华民族最终被光照亮……

影片《1921》正在热映中,目前累计票房已突破3亿元。

该片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发生在1921年前后的故事,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这一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冲破国际国内黑暗势力的追踪和阻挠,克服重重困难,聚集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电影里不仅有宏大的革命信仰与爱国情怀,还致力于深入挖掘早期共产党人的变化和成长,通过最细枝末节的人物生活细节,呈现真实生动的角色与他们的信仰之路。

电影背后,则是中国电影人的用心与匠心:多年筹备,足迹遍布世界多地,拍摄时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力求将优秀的电影作品带给观众。

力求真实,还原100年前的上海风貌

许多观众在看过《1921》后,深感影片如教科书般真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完整历程,从场景到细节都极尽真实。

比如片中的一大会址建筑群,刘少奇带人快速离开学社、王会悟在巷子间穿行、日本特高科特务跟踪共产党等场景,不仅让观众捏了把汗,一气呵成的流畅镜头更是让人赞叹。

原来,一大会址作为影片中最重要的场景,当决定要拍这个故事时,剧组第一个决定就是要在车墩影视基地1:1复刻还原它。

秉持着精益求精的信念,美术团队下了一番苦功,先是去原址做了测绘工作,又特意搜寻来了大量旧砖,精细到一砖一瓦都复原了建筑。在车墩新造的景还包括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博文女校等。由于这一建筑群占地较大,经过沟通后,剧组还把车墩原本就有的一个花园拆了来搭景。

搭景看似简单,实际上为了真正做到1:1还原复刻,美术团队还经历了多次“推倒重来”的反复。

比如剧组刚进驻车墩时,造景团队已经搭得差不多了,结果始终坚持高要求的黄建新来的第一天就要求把地拆了重铺,因为他觉得“地铺得不好,太匠气了”。最后,工人们在短时间内重新铺了地。

在黄建新看来,有了这一大片还原历史风貌的建筑群,才能让电影拍得自如,“这里就是一个自由转换空间,我在这个空间里不需要躲避,我的镜头可以伸到大街上任意转换,这样观众就会跟着镜头的韵律,心境追随你的镜头进入人物,如果我都是躲避或者硬切,观众会很难受。”

剧组在横店拍摄时,黄建新也一直在“折腾”美术组。

横店街头有很多霓虹灯,但实际上在100年前的上海,建筑上的霓虹灯很稀有,更多的是用灯泡来装饰。

于是,在横店取景的街上,黄建新要求每栋楼的边缘都要装上灯泡,最后总计装了10000多支。

有时候由于电压不稳或者灯泡质量问题,灯泡会出现不亮或者忽明忽暗的问题,美术组就在一旁随时待命,需要时坐着吊车上去迅速换灯泡。

最终,无论是影片开头陈独秀站在“新世界”游艺场阳台上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还是李达与共产国际代表在天韵楼会面,一排排闪闪发光的灯泡,完美融入了场景,照亮着100年前的夜空。

除了在影视基地搭景拍摄,为了呈现更好的质感,剧组还在上海市区华尔道夫、上生·新所、生命科学院、光大银行等实地取景。

其中,在光大银行总部门口的拍摄,可以说是“阴差阳错”下,克服种种困难、历经波折后找到的最佳选择。

最初,剧组为了拍摄周恩来等人在法国街头号召行人支持中国的场景,本来已经联系好去法国实地拍摄,后来因疫情被迫取消,于是主创们就开始在上海寻找有“法式风情”的场地。

一开始,有人向黄建新介绍了“法国小镇”,他去看了后直言完全不行,“太假了,完全是旅游景点。”

后来,又有人向黄建新介绍,在外滩边上光大银行总部是一栋法式建筑,很像在巴黎的感觉。

在上海各方面的支持下,剧组最终顺利在光大银行总部门口完成了拍摄。

巧合的是,这栋建筑与剧组找到的法国相关素材里的某栋楼十分相像,而逼真的效果让一些看完片的观众以为剧组真的去法国取了景。

人物鲜活,“戏剧性细节”传递理想和信仰

片中,黄轩饰演的李达在楼顶为当时国家的命运而悲哀,以及王仁君饰演的毛泽东大力奔跑先前,这两段堪称这两个角色全片高光时刻的重场戏,令无数观众落泪,更让人不禁感叹民族崛起之艰辛,革命先辈之艰难。

在设计这些情节时,导演黄建新坚持,《1921》的创作中不仅要实现大事件上的“历史性准确”,也要在塑造人物和叙事方面做到“戏剧性准确”,通过添加“戏剧性细节”,将历史人物呈现得更加立体丰满和生动。

比如李达这场戏,李达跟共产国际代表见面后回到家里,因为之前对于建党的商讨意见不合有些郁闷,于是到天台调整心情,妻子王会悟为了安慰则上去给他送了汤圆。

李达点烟,对王会悟讲起以前抵制日货时的经历,发现连烧毁日货的火柴都是日本制造的,红着眼睛感慨道,“偌大的中国,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

而王会悟则安慰他,“已经开始在改变了。”随后,李达便用哽咽的声音为妻子唱起了《国际歌》。

“你会感觉到他们身上有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国家担当,那种心劲儿一下子就出来了。”在黄建新看来,李达是一位多愁善感的知识分子,讲着讲着就会哭起来,因为他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人,“很多年前我去采访几个老教授,当时我们都特别感动,其实就是情怀,触碰了他们内心最珍贵的对国家命运的情感,我们就用到了李达的身上。”

拍这场戏时,黄建新要求黄轩一定要克制,不要煽情,“电影自身不是以煽情为目的的,它其实要蕴含更丰富的更能够长久的真挚情感,而不用那种完全效果型的情感。我跟黄轩和倪妮说,这段话可以演得全场人都哭得稀里哗啦,但是我希望是一种更真挚、觉得是心里流出来的话的感觉。你们俩都可以哭,但绝对不是那种要逼着别人哭的感觉。”

最终,黄建新对这场戏很满意,“黄轩演得好在哪,他有点倔倔的知识分子的样子,又很朴实,所以他讲出来的时候你会被打动。我们拍的时候,摄影师就掉眼泪了。”

而这场戏的点睛之笔,黄轩用略微颤抖的音调唱起了《国际歌》,更是两位演员的即兴发挥。

原来在拍摄现场,黄轩说完剧本上原有的台词后,一转身便看到沉浸在感动中的倪妮浑身都在轻轻抖动,已进入角色心境的黄轩在失望、愤懑之余,仍对革命抱有信心,自然而然地哼起了鼓舞了无数无产阶级的《国际歌》。等二人回过神来,早已满面泪流。

另一场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戏里,毛泽东眼见法国人在上海庆祝法国国庆,作为中国人却被法国人能入内的俱乐部挡在大门外,于是大步奔跑向前,让人感到了人物的成长与一往无前的勇气。

实际上,1921年一大期间,关于毛泽东的事迹并没有太多具体记载。而当时的毛泽东是体育健将,爱跑步也爱游泳,他在《新青年》上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体育之研究》。为了接近他的内心和情感,编剧特别加了这一场寓意成长的“戏剧性”奔跑戏份。

“这场戏对演员的要求就是要跑得好看。如果没有那种大步向前、追寻跳跃的生命活力的感觉,这场戏就拍不了。我跟王仁君一见面就提了这个要求,我问他你跑得好看吗。”黄建新说道。

为了做到“好看”,王仁君在拍摄这场戏前坚持训练跑步,到了正式拍摄时,导演一连“罚”他跑了好几天的步,直到抓拍到最满意的一个镜头为止。

“当时毛主席的穿着是短打缅裆裤,那个裤子是很宽的,裤腿中间基本看不到缝,你要想把步子迈得很矫健,步伐迈得很激昂,需要动作进行很大的改良。幸亏当时建新导演拿了跑步的视频给我看,说你看他的感觉是对的,因为他跑的时候,他的后腿是弹起来的,很像我们三级跳远时候的状态,跑一步弹一步。”

王仁君坦言,这跟他一开始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跑的过程其实不是特别舒服,但画面看起来非常赏心悦目,而且也很符合当时人物的心境。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