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炊饼究竟是什么?除了炊饼以外,其他的面食还有哪些?

2025-07-29 03:27 来源:网络 点击:

古代的炊饼究竟是什么?除了炊饼以外,其他的面食还有哪些?

文/晋云之

编辑/晋云之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民以食为天”,而其中的面食更是深受人们喜爱。

做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饼,可能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水浒传》中武大郎走街串户卖的炊饼。

很多人也会好奇,炊饼到底是什么?除此之外,古代还有什么面食?

古代的炊饼

在一些古代文献中,炊饼被描绘为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蒸制而成的食物。

蒸饼和炊饼有时交叉出现,使得人们以为是两样东西。

蒸饼一般是指将发酵好的面团放在蒸笼中进行蒸制,基本类似今天的馒头。

起源于汉代,但是当时的人可不会用酵母,蒸出来又干又硬,难以下口,还不好消化。

直到三国时期,中国人才逐步掌握发面的技术,蒸出的饼松软可口,在当时,只有大富人家才享用的到。

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官员张衡因为酷爱吃饼。

有次在路上忍不住嘴馋,边骑马边吃饼,御史上奏,认为他有失官威。女皇闻之大怒,罢了他的职务。因吃饼丢了乌纱帽,传为历史笑谈。

到了北宋,粮食产量增加,厨技也得到发展,蒸饼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中。

宋仁宗赵祯登基后,因为要避皇帝的名讳,蒸饼就被叫做炊饼。

而水浒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后面一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因此,可以说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馒头。

古代面食文化

古代,面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十分繁荣,形成了多样化且丰富的面点品种。

这离不开中国广袤的地理区域和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习惯。

南方气候湿润,水稻种植十分适合,因此南方人以米为主食,发展出了丰富的米食文化。

相对而言,北方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小麦的种植,因此北方人更多地采用小麦制作面食。

在南方,人们更倾向于以米为原料制作的面点。

如粽子、糯米饼等,这些食物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味道而深受南方人喜爱。

而北方的面食则更注重发酵工艺,如馒头、包子、烧饼等,制作过程更加精细,口感更为松软。

这种南北方面食的不同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口味需求,也为中国的面食文化增添了多样性。

北方人因为依赖小麦,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传统。

他们熟练掌握了发面的技艺,制作出了许多令人垂涎的面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充实了北方人的餐桌,更在重大节庆和家庭聚会中,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北方人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饺子,象征着幸福。

而南方人则会制作汤圆,寓意着团圆,通过食物,传达出人们对家庭和睦幸福的期盼。

古代面食种类

在古代,面食不仅是主食,更被制成多种面点。

除了馒头之外,包子、各类饼以及特殊的汤饼都是古餐桌上的美味。

馄饨出现的时间较早,南北朝的《燕氏家训》就提到这个名字。

写到“食通天下”,就是说天下人一起吃馄饨。但是因为说“形如偃月”,估计就是今天的饺子。

烧饼,唐朝的时候由西域商人带到长安,当时称为“胡饼”。

其制作过程经过发酵、擀面、烘烤等环节,形成了酥脆的外皮和柔软的内里。烧饼在北方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之一,不仅经济实惠,而且口感独特。

其中一种夹羊肉的胡饼经本土化改造后,成为今天西安大名鼎鼎的小吃——肉夹馍。

连当朝宰相刘晏都忍不住在街边大快朵颐胡饼,只是他吸取了张衡的教训,吃的时候用袖子把脸挡住了。

宋代是包子发展的重要阶段,包子的制作工艺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馅料逐渐丰富,除了最初的鲜肉馅,还出现了各种口味的素馅和甜馅。包子的制作工艺也更为复杂,采用了发面、擀皮、包馅的流程,使包子的口感更加松软可口。

根据《燕翼诒谋录》所载,宋仁宗寿辰的宴席上,专门做了包子赏赐群臣,里面包的是金珠。

煎饼,以其简便易行的制作工艺而受到欢迎。将面糊倒在平底锅上,经过翻转煎烤,形成了金黄酥脆的煎饼。

煎饼不仅可以作为主食搭配其他料理。

还可以加入各种馅料,形成了各种口味的煎饼,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在古代,汤饼是一种独特的面点,更是一道备受尊崇的宫廷美食。

皇帝在享受奢华生活的同时,对美食有着极高的要求,而汤饼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特殊面点。

汤饼的制作相对独特,将面粉制成面片,置于滚烫的高汤之中,再配以葱花、姜蒜和猪油等佐料。

这使得汤饼在口感上独具特色,既有面食的香软口感,又具有清汤的清爽口味,成为了宫廷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公元710年,因安史之乱退到蜀地已三年的唐中宗李显有天喝了汤饼后死了。

由于是韦后和安乐公主做的饮食,李隆基趁机发难,说她们毒杀皇帝,发起政变,杀了不少相关的人。

面条在宋朝就已经是深受南北人民喜爱的食物了。

《梦粱录》所说“开南食面店”,就是指南方人在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开面馆,做江南商人的生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面点小食。

苏北地区的“粲”,面粉里调蜜,从篱子漏下去形成常常的细丝,炸熟就能吃。

大西北的“切面粥”可不是稀饭,而是将面揉成条,切成丁,放在甑子里蒸熟,放置阴凉处蒸发水分,因其像一个个围棋子,取了个“粥”的名字。

今天的张掖小饭就和其类似,不过简化了很多,面团切粒煮熟,再浇上各种臊子,就可以端上桌了。

面食不仅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通过面食,可以窥探古代文化的精髓,感受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