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东荪“叛国案”,看旧知识分子的救国之道

2025-11-16 01:52 来源:网络 点击:

从张东荪“叛国案”,看旧知识分子的救国之道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朝鲜这事,众所周知的是当时是毛主席力排众议拍板的。中央大多数人都反对出兵,只有一个彭老总坚定支持。

实际上,当时毛主席面对的,并不仅仅是中央同志的反对,严格点说,基本上就没人赞成。大家的理由基本一致:跟美国这仗没法打,不但会输,而且会输的很惨。

《志愿军:雄兵出击》中朱亚文扮演的吴本正,是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军工专家,实际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个人,不过这个人物的设定,并不是出自某个人的原型,而是当时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缩影。

他站在科学的角度,列出中美之间的各方面数据对比,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可比性,由此强烈反对出兵。这是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实事求是的一种态度,没有任何问题。

而这也代表了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包括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的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当属张东荪。

很多人并不知道张东荪这个人。不过对近代史有了解的,就知道这人在民国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后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传奇人物。

这个人堪称是近代史的一个活化石。

慈禧那会就公费到东京帝国大学留学,回来后跟着孙中山、袁世凯、梁启超都混过,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跟我党走到了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当上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算是领导人级别。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可谓是风光一时。

不过到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做了一件糊涂事,觉得新中国参战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偷摸跟美国人又联系上了,并提供了部分情报给美国。这就是著名的“张东荪叛国案”。

那张东荪真的是新中国的叛徒吗?实际上并不是。作为一个文人学者,他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很多旧知识分子的心态,那就是对美国有深深地恐惧感,也就是咱说的“恐美症”。

简单聊聊这段历史。

1、 蜜月

张东荪在日本学的是哲学,专门研究西方社会制度。在五四运动时期跟胡适、陈独秀一样是风云人物,创办报刊,发表新思潮文章,相当活跃。

他一度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张者,不过他认同的这个社会主义属于英国“基尔特社会主义”,跟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

为此和陈独秀还曾经发起大论战,并创立了中国民主社会党。这个时期他跟我党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可以说是对立。

跟我党越走越近是从抗战时期。

他作为燕京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并没有去重庆,而是留在北平秘密从事抗日工作,跟我党在北平的地下党联系颇多。

抗战胜利后,我党一度想夺取北平,而张东荪作为民盟华北负责人,对这事积极配合,由此走进了中央高层的视野,对其非常有好感。

1946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张东荪听从周总理的劝说,不仅没有去参加,还和共创民社党的老朋友张君劢分道扬镳,彻底站在了我党这边。

1948年中共中央筹备新政协会议,毛主席第一个想到要邀请的民主人士就是张东荪,可想而知他在我党心目中的分量。

特别是平津战役时北平和平解放,张东荪也出了力,作为傅作义和我党之间的谈判见证人,来回奔波。

总之,张东荪作为我党的统战对象,在抗战胜利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确实是跟我党一条心,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亏待他,当选上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妥妥的国家领导人级别。

2、 分歧

不过不代表张东荪完全认可我党的理念。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推崇的理念是“经济上社会主义、政治上资本主义”的中间路线,也就是经济上学苏联,政体上学美国。

1949年1月张东荪受毛主席邀请,去了一趟西柏坡,回来后就非常消极。消极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毛主席表达了新中国将来要“一边倒”的设想,也就是完全倒向苏联。这让一直梦想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张东荪大失所望。

二是他从北平地下党负责人那里听到民盟里面早就有不少中共的人,他这才发现自己苦心经营的组织竟然完全不在他的控制之内,一下子就泄气了。

建国后虽说中央给了他足够的重视,荣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数个职务,但他对新中国和美国交恶这事,一直忧心忡忡。

张东荪和美国人一直有接触,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燕京大学是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创始人就是后来担当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张东荪作为燕京大学教授,不可避免的跟美国人有来往,而且对美国相当有好感。

马歇尔后来来华调节国共关系,也想倚重第三方力量的民主党派,张东荪作为民盟的华北负责人,与美国外交官接触的也比较多。

张东荪由于和中共高层的关系,司徒雷登留守南京时,一度找他作为中间人给中共中央带话,表达美国打算与中共接触的意愿。

张东荪本来就希望中美搞好关系,所以对这事相当热心。

不过随着1949年6月毛主席发表了新中国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声明,张东荪算是彻底死心。

3、 叛国案

不过这不代表张东荪没啥想法。他一直固执的认为,中共搞“一边倒”必然会碰壁,到时候将不得不回到他的“中间路线”上来。

一直到1950年3月份,张东荪还是一直和美国的北京大使馆领事柯乐博保持联系,主要表达中国现在一边倒并不是敌视美国,美国千万别因为这事把中国当成敌人。不过随着美国大使馆的全面撤离,张东荪和美国人也断了联系。

到朝鲜战争爆发后,张东荪得知中国打算出兵朝鲜,大吃一惊,觉得新中国这么做简直是自寻死路。

恰好有个之前的老相识叫王志奇的来北京找他。这个王志奇做进出口生意,一直给美国人有联系,实际上就是一个美国间谍。

张东荪这时候觉得应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作为中美关系的调和桥梁。他让王志奇转达他的意见给美国人,说美国人在战场上务必下手轻点,打赢了之后,千万不能让蒋介石政权再回到大陆。

为了表示自己确实有这个说和的能力,他给了王志奇两个东西。一个是他勾画过的政协委员名单,告诉王志奇说这些他勾画出来的民主人士,等美国打赢了新中国一定会走中间路线,到时候这些人都可以委以重任。

另一个则是把当年的政府财政收入和预算告诉了王志奇。

就这两个事,算是坐实了张东荪的间谍的罪名。

其实张东荪有点慌不择路了。他不想想,王志奇一个小小的商人,有什么渠道能把他的消息传递给美国高层?他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屡次问王联系的美国人是什么背景,王一直都搪塞说保证能够传达到美国国务院。

到1951年6月,王志奇再次来到北京,这是张东荪最后一次和王志奇见面。这时候新中国在朝鲜已经打出了赫赫军威,完全没有出现张东荪他们预想的结果。张东荪早就意识到他跟王志奇的来往非常危险,告诉王赶紧离开大陆,以后不要联系了。

没想到两个月后王志奇就因特务嫌疑被逮捕,把张东荪的事全都交代了出来。张东荪勾结美国特务的消息一公开,舆论一片哗然,甚至很多人都要求枪毙张东荪。

实际上张东荪和美国人勾勾搭搭这事,早在1949年北京公安局就已经发现了,而且在他家还有一个电台,通过他儿子和美国人联系。

当时也没公开,毕竟当时民主党派有很多和美国人有联系。不过我党对这种事的反感可想而知。不过朝鲜战争爆发后还继续和美国人联系,还透漏机密情报给美国,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最终毛主席给张东荪这事定了性,说按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算是把张东荪保了下来。

4、 尾声

张东荪算不算叛国?当然不是。站在他的立场,他这完全是为了新中国好。所以毛主席也理解这事,没有深究。

张东荪代表了当时旧知识分子的普遍看法,那就是美国惹不起,跟美国为敌就是自寻死路。他们也不是想颠覆新中国政权,相反,他们更害怕蒋介石再回来。因为蒋介石真的回来,铁定要收拾这些民主人士。

张东荪的想法更进一步。他想的是,等新中国在朝鲜战场吃了亏,那就会反省,最后还得走他提倡的“经济上学苏联、政治上学美国”的中间路线。

这其实代表了知识分子的一种执拗。

甚至到1972年2月中美发表了联合公报的时候,中美关系转暖,躺在病床上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张东荪,还是说了一句,“还是我对”。

张东荪一生致力于“中间路线”,这算是最后的自我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