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砸16亿,他究竟为了啥?贺兰神的传奇与爱国情怀

2025-09-06 05:12 来源:网络 点击:

狂砸16亿,他究竟为了啥?贺兰神的传奇与爱国情怀

16亿的坚守与热爱:贺兰神的传奇之路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有一位传奇人物陈德启,他狂砸16个亿,在这片戈壁荒滩上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贺兰神国际酒庄,其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智慧、情感与深深的爱国情怀。

陈德启出生于福建晋江,自幼便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敏锐的商业头脑。上世纪七十年代,他随祖辈们“闯南洋”,在泰国凭借从猪苦胆中提炼“胆黄素”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又涉足跨国贸易、食品加工、房地产等领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于中国香港成立德盛集团,成为了身家数十亿的闽商大佬。

2007年,陈德启随“闽宁帮扶考察团”来到宁夏,原本打算投资房地产的他,却被贺兰山东麓的戈壁滩深深吸引。他连夜让人将这里的土壤送往法国检验,结果显示这里的土壤可以种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于是,年过半百的他毅然决定用2亿元买下10万亩戈壁荒漠,开启了在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创业之路,这一决定让他从此扎根荒漠。

创业初期,陈德启面临着诸多困难。这里风沙肆虐,环境恶劣,帐篷被吹走,吃喝都成问题,只能啃泡面、喝矿泉水、吃硬面馒头就着榨菜。当他把首批葡萄赶时间栽种下去后,却很快全部死掉,看着已经投资了好几亿的荒滩,他几度想放弃。但他明白“葡萄园地处风口,要想种出葡萄,就得先造林”。于是,他又拿出1个亿,种植了500万棵白杨树用来抗风沙。在戈壁滩上种树谈何容易,他引进滴灌系统,将地划分成小块,四周全种上白杨树,仅树苗就花了近亿元。这些白杨树犹如忠诚的卫士,挡住了狂风恶沙,为葡萄园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风屏障。

在宁夏的头五年,陈德启几乎颗粒无收,但他却往戈壁滩里投入了16个亿。面对家人的反对、朋友的嘲笑以及巨大的经济压力,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坚信“干沙滩”一定会变成“金沙滩”,他的“紫色梦想”一定能变成现实。他不仅要打造出世界级的葡萄酒庄园,更要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回馈祖国。

陈德启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迎来了回报。2013年,第一批葡萄酒成功上市,很快就销售一空,并引起了极大反响。他的贺兰神葡萄酒先后拿下了“巴黎吉伯特大赛”两个金奖、23届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1金2银、全球有机葡萄酒大赛4金1银等众多国际奖项,甚至代表中国红酒进入法国罗浮宫巡展。

如今,贺兰神酒庄已开发平整可种植面积7万亩,种植酿酒葡萄4万多亩,还带动了周边农户1万余人就业,每年发放农民工工资四千多万,成为了当地的纳税大户。陈德启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紫色梦想”,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德启的故事充满了智慧。他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发现了贺兰山东麓的巨大商机,看到了这里与世界葡萄酒圣地——法国波多尔相似的纬度、充足的光照和昼夜温差大等优势,坚信这里能够种出优质的葡萄,酿造出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他还引进先进的种植和酿造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葡萄酒的品质。

在情感方面,陈德启放弃了豪宅,远离了曾经的优质生活,将全部心血投入到贺兰山脚下这片荒漠中。他不顾家人反对、朋友嘲笑,毅然决然地扎帐篷住进了荒漠,和团队同吃同住,克服恶劣的环境。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是对梦想的追求,更是对这片土地和当地百姓的热爱。

而他的爱国情怀更是令人动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陈德启就在泰国赚到了“第一桶金”,但他始终想把从国外赚到的钱拿回国内投资,支持祖国的经济发展。他响应“闽宁协作”的号召,来到宁夏扶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陈德启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智慧、情感和爱国情怀的传奇。他用16个亿的投入,在贺兰山东麓创造了一个“干荒漠变金沙滩”的奇迹,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国情怀的伟大。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陈德启这样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对陈德启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的感受和想法,让我们一起为这位“拓荒英雄”“葡萄狂人”点赞,也期待着他在未来能够实现更多的梦想,将宁夏的葡萄酒推向更高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贺兰山下的“紫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