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过年经典习俗,你都知道哪些呢-初一到初六的习俗

2025-08-17 00:01 来源:网络 点击:

潮汕过年经典习俗,你都知道哪些呢-初一到初六的习俗

春节也是大家所说的过新年,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潮汕人过年,贴春联,做红粿,走亲访友,迎老爷,放鞭炮等等,在无限喜庆、快乐的氛围中大团圆。我们也是从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中感受和传承潮汕文化的魅力。

下面我也来介绍介绍我们大潮汕从大年三十到初六这段时间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也是除夕,除夕夜潮汕地区跟其他地区一样的节目是年夜饭。

大年夜,每家每户都准备了丰盛的菜肴,部分远在他乡打工的亲人们也回家团圆,全家人围坐一桌,共吃团圆饭,谈谈这一年来所发生的趣事,一家人其乐融融,温暖人心。

大年三十还有一个小孩子比较喜欢的节目---燃鞭炮

春节燃放炮竹始于汉代。传说是以前没到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就会出来作怪。于是人们为了驱赶怪兽就纷纷燃放鞭炮驱赶它。于是就流传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为了安全需要已经禁止燃放烟火的了。在此希望一些还可以燃放烟火的地区人们,多多注意安全。

贴对联,贴福字

新春伊始,春节将至,按照中国的传统风俗,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也表示对来年新生活的美好祝愿。还有就是在每个门上贴上福字,希望新的一年可以福气满满。

穿新衣服

大年三十小孩子们洗澡后都换上了整套新的衣服,寄托了家长们对新一年孩子的期望,希望新一年的孩子有新的面貌,有新的成长。

看春晚

从1983年开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期开始,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大年三十晚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大餐了。一家人吃完团圆饭,一起做下来泡上潮汕功夫茶,一边品茶,一边看春晚,聊人生,这样的氛围想想都觉得温暖开心。

压岁钱

其实压岁钱有两种形式的,大家常用的一种就是用红纸包裹钱给晚辈的。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和期望。还有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底。

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正式春节的第一天。

这一天大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拜年啦。潮汕有句俗话叫做‘金厝边银亲戚’,意思是有时候邻居比亲戚还来的重要。所以这一天出门无论见到什么邻居都是相互直接问好拜年,说说一些吉祥的话语和祝福语。

然后就是去亲戚家走访拜年,聊聊家常。还有就是同事朋友间的拜年了。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采用了物联网式拜年,发发短信、微信、QQ等等相互祝福。但是我觉得当年拜年有时候胜过一百条短信的祝福,希望大家可以多多走动,让那些渐渐淡去的情感慢慢加深。

大年初二,潮汕地区也有叫做‘走仔日’,‘走仔’意思是指女儿。

潮汕地区的风俗是大年初二那边已经出嫁的女儿需要回家探亲拜年。这一天女婿也是必须要陪同一起回娘家的,所以也有叫做‘仔婿日’(潮汕话‘仔婿’意思是女婿)。潮汕有句俗语是‘正月仔婿,二月韭菜’,意思是农历二月的韭菜和正月的女婿是最受欢迎的(二月的韭菜是最鲜嫩)。由此也可以看出潮汕地区父母对女婿的疼爱。当然那边女婿过来也不能是空手的,一般都是带上烟或者酒或者是岳父岳母喜爱的东西过来的。注意有个小礼节:女儿跟女婿吃完午饭后,必须是在晚饭前婆家的。

大年初三,潮汕地区需要祭拜两个神,分别是‘井神’和‘灶神’。

祭拜‘井神’,表示对上一年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表示感谢,也期望来年的水源不断。当然现在已经很多很多人没有井了。都是用上了自来水,所以这个习俗也渐渐被人淡忘。

祭拜‘灶神’,表示对上一年提供了食物表示感谢,也期望来年食物可以不断,衣食可以无忧。当然现在很多人已经解决了温饱,这个习俗也渐渐被淡忘了。

大年初四,对于潮汕地区来说是一个大日子

因为这一天是‘神落地’,意思是大年初四这一天天上的神仙都下凡来到了人间。所以这一天潮汕地区每家每户都会在祭坛摆出贡品(一般是大米,橘子,红糖等等),然后再烧一些纸钱。

当然最热闹的还是各地的‘迎老爷’,以及各地的民俗歌舞表演,比如最有名的:英歌舞。

大年初五,这一天基本是自由活动了。

朋友聚会,亲人游玩,兄弟聚餐等等。不过初五潮汕人也有五福临门的说法,潮汕人的五福并不是什么:敬业福,爱国福,富强福,友善福, 和谐福哦,潮汕的传统五福指的是:长寿,富贵,无病,子孙满堂,善终。(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了吧,我就不多做解释了。)

大年初六,其实这一天也是自由活动了。

这一天里那个村子有活动就去那个村子逛逛。

在这里也祝各位新的一年里: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欢迎大家,踊跃点赞,发言,您的支持是我无限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