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戏曲“道情”流传神池县

2025-07-22 16:46 来源:网络 点击:

唐宋古戏曲“道情”流传神池县

2015年8月12日,第四届“网络媒体看忻州”采风团在山西神池县龙泉镇窑子上村采访时,记者发现蕴含唐宋风韵和宗教仪式的戏种“道情”在当地被完整保留下来,并且经过民间艺术家和当地政府的努力,已经成功申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当地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合一的传承模式。

2011年,在道情被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专门成立了神池道情艺术研究所,并开始对散落民间的道情剧本就行搜集整理并结集出版,有效地激活了道情从艺者的工作热情,并使一批中青年人士开始尝试对道情艺术的追求和献身。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神池道情”传承人黄凤兰对记者表示,虽然道情剧种没有当代音乐的流行元素和青年基础,但中老年中间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并希望通过加大道情戏班的基层演出,最大程度的引导青年人接受并喜欢。

神池县文化局局长王淑文介绍说,由黄凤兰以及一些老艺人组成的道情艺术团,已经成功吸纳了一批青年人加入,并且在未来道情艺术的发展规划中,将着重培养青年演出骨干。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续仙传》书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明代诗人郑板桥则专注道情的创作,是道情艺术走向民间的关键所在。

道情最初只是说唱形式,在清朝以前基本上没有职业班社,艺人们多是在逢年过节酬神献艺,平日则是从事农业或其他职业。目前神池县专门为道情成立艺术团,并加大对青年演出力量的培养,将有力推动神池道情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蕴含唐宋风韵和宗教仪式的戏种“道情”已经成功申报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神池道情”传承人黄凤兰接受记者采访

演出人员正在后台补妆

记者为演出人员拍照